我曾以为,“建军”是属于历史的宏大叙事,是教科书里需要背诵的战役名称和时间地点。但在军训期间,我忽然意识到,它更是一种精神的成型,一种风骨的锻造。
那面红旗之下,集结的不仅是冲锋的战士,更是一个民族濒临绝境时,从骨血里迸发出的不屈意志。这种意志,用井冈山的翠竹作笔,用长征的雪山草地为墨,书写出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的信仰。这,就是人民军队的“志”——一种深入骨髓的忠诚、一种百折不挠的坚韧、一种“党指挥枪”的绝对原则。它宏大如天,也具体如尘,悄然浸润着一代代后来者的灵魂。
于是,我在校园里寻找这种“宏志”的当代记忆。于我辈而言,“宏志”始于军训这部青春的“绿色词典”。当晨曦中的军姿浸透衣衫,当正步踏地的声响整齐划一,我们第一次切身懂得了何为“纪律”与“坚韧”。这并非简单的队列训练,而是一种风骨的初塑——它将那面飘扬在历史中的军旗所承载的忠诚、担当与集体荣誉,如烙印般刻入我们的肌体。
“建军宏志”的精神,已从历史的旗帜上落下,化作我们奔跑的脚步、笔下的公式和心中的担当。我们正以各自的方式,在这和平年代,守卫并建设着先辈用热血换来的河山。 
(一审:张洪林 二审:关淼 三审:王洪才)